那些年
热度 1已有 1066 次阅读2012-1-16 20:28
“那些年”和《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没有关系,说的是曾经走过的那些年,那些年给现在留下了些什么。最近和朋友聊想找什么样的女孩,自我介绍里限于篇幅比较简要,就在这里多说几句。
一,互补和相似
找男女朋友,一般要么互补要么相似,我认为相对次要的方面可以互补,而像三观这些重要的方面要相似或者相近,基本条件最好也能相近。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的,差别太大容易有矛盾,谁都没有错但是日子没法过下去;相似了就可以彼此理解,有问题也好解决。当然也有很多方面看起来互补很重要,比如一个人细心一个人粗心,但是相对而言还是次要,生活观念都不一样的两个人即使这方面互补也无济于事。也有些方面互补看起来很好,有人普普通通过日子,有人遇事很有办法;有人不善于理财,有人善于理财,不过这两个人未必一定要当男女朋友才能互补,作普通朋友一样可以。
自我介绍的“说说我”一方面在说基本情况,希望对方能更多了解,看看是不是她想找的类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对照她自己,说了哪些方面、哪些又是更重要的,重要的方面和“希望你”合起来相似印证、相互补充才更全面。只不过,人有千差万别,不能自以为是的预设,最后只在“希望你”里明确写些基本的要求。同样,能要求的,我会先做到。
二,喜欢的电影
近段时间在网上找了不少电影看,印象深的大多是生活类和科幻,也写过几篇,非文艺,就是想说说想法和感触。
-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生活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记忆记录着其中重要的部分,痛苦也好,高兴也罢,都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以前的痛苦会是现在痛苦的根源,也可以成为现在幸福的基石,就看我们如何对待了。善良的人有善良的“基因”,未必祈祷都会应验,但是只有阳光才能照亮心灵。
-《入殓师》
身边朋友和亲人的偏见和直面而来可以压死人的死亡气息让小林几次犹豫,当知道店长入行的原因后才坚持下来。做入殓师的人很多,只有心底温情的人才能坦然面对偏见,给死者以人的尊重和纪念。
- 《大鱼》
自小都不喜欢童话,看过这部电影后就变了。大鱼老爸用童话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普通的生活变得生动和有意思。“理性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哪个更真实?
也是父子重归于好的电影,导演蒂姆波顿在孩子出生后拍的,生活中的父子情。
-《本能反应》
在大猩猩接纳作为家庭一员后,鲍尔医生也融入了大猩猩家庭。当偷猎者屠杀大猩猩时鲍尔便抛弃了人类的身份,杀人、不再说语、甚至拒绝接受自己本来的家庭。
三,喜欢的书
列的几个都是经典书,不说了。
《平凡的世界》、《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菊与刀》、《设计模式》和《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
四,生存
谁都可以生存下来,未必谁都有生存下去的信心,很早以前我就担心这个,担心自己生存技能不够,最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学到了东西、还算顺利的找到工作、顺利的三年工作总结之后,这个基本不成为问题了,做人也坦然了很多。虽然是技术类工作长处不完全在本行,不过有些通用性,不怕失业和换行,呵呵。
前两天和个朋友聊,要是外地有合适的女孩又没更好的办法,可以离京,毕竟这年头找个好老婆比找好工作难多了。
五,个性成熟和用心生活
个性成熟,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主要需求并且能根据能力找到适合的路或者位置就算个性成熟了,不是大家常说的社会化成熟。
用心生活,不解释了。
六,善良温情
朋友说大多数女孩都很善良,我认识的也是,不过想说的是温情,不仅仅是善良,还有对世事的基本理解和自发的选择,甚至有时候做事跟大家的常识相反。这个是个人理解,并非大众标准。
《入殓师》的小林起初只算个善良的人,面对职业也有犹豫,最后在认识到死亡的真正样子而这个工作能让死者平静辞世的时候就毅然继续做下去,也能接纳父亲有原因的离开。同样的还有《本能反应》的鲍尔医生。
当然这些是极端情况,我们普通人也未必要达到那种程度,但是至少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不盲目,不盲从偏见,尽量避免好心办坏事。比如很多人会给街上乞讨的人些钱,这算善良,不过我会看给的时候什么表情、在这种本来就不对等的关系里是不是把对方当个对等的人对待。其实更愿意注意那些关注了乞讨但并不给钱的人。很多人应该看过报道说乞讨的人有不少实际不是乞丐,他们只是靠行乞赚钱,还有人组织行乞,更有甚者伤害孩子和老人好让他们看起来惨一点更适合行乞,如果身边就有这样的,不给钱就不会让那些本不应该背井离乡的老人和小孩离开了,不给钱那些组织者就不会组织。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这些普通人这么说就能解决的,只是想说常识未必就一定对,出于善良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才是我所认为的温情。
“那些年”只是那些年的一部分,一种文字版本,背后还有个活生生的人,希望有机会能和合适的朋友聊聊另一个版本的“这些年”。